多年前,从 Windows 换到 Mac,第一个遇到的问题就是显示器。我从来没想过,在 Windows上用得好好的显示器,在 Mac 上会如此难看。
苹果擅长在视觉体验上下功夫,搞出了一套自行其是的标准,比如 Retina 屏。
Retina,或者视网膜屏,是基于 HiDPI 显示标准的技术,能够在同样尺寸的屏幕上容纳更多像素。HiDPI 太拗口,营销大师苹果用 Retina 来替代,于是大获成功。
不兼容 HiDPI 协议的显示器,接到苹果电脑上,与苹果原装屏幕对比,高下立判。不管你怎么设置分辨率,都无法达到苹果店里平滑,细腻的显示效果。
对 Mac 用户来说, 寻找契合显示器的第一条标准,就是兼容 HiDPI 协议。不然就会很难看。
然后是分辨率。2K,4K,5K,6K,8K。
这些 K 指的是显示器水平像素值。比如 2K 分辨率,即水平像素超过 2000。常见分辨率2560x1440。
Mac 选择 2K 分辨率是另一个灾难。它同样会带来低下的视觉体验。粗大的显示颗粒会降低 Mac 在它原本擅长的影像领域的优势。
2K 分辨率之所以存在,纯粹是为了高刷新率。PC 用户在打游戏时需要的高刷新率。价格便宜,还有高刷。
刷新率指的是每秒屏幕上会显示多少帧画面。刷新率越高,显示的画面越多,游戏中人物的动作更加连贯,细腻。对即时性要求很高的游戏,差一点可能差条命。
Mac 不以游戏见长,而且高像素密度会带来另一个技术问题。所以刷新率不是 Mac 显示器需要考虑的前提条件。
为了基本视觉体验, 4K 分辨率是另一条 Mac 显示器的选择底线。
我用过两台 Dell,两台 LG。刚换到4K 屏时,简直爱不释眼,盯着雾面屏上的字体反复看。它怎么就那么细腻好看,完全感知不到像素的存在。除非用放大镜。
有 HiDPI 和 4K 分辨率打底,搭配 Mac 的显示器不会太差。剩下的显示指标是,广色域和 HDR。
广色域显示器能够展现更加饱和的色彩,让观者体会真实世界还原的效果。HDR 的作用类似,它可以显示更大的动态范围,让更多暗部细节和亮部细节得以保留,尽可能接近真实。没有任何一台显示器的效果可以和人眼相比,这些标准的存在是为了让它们无限接近。
支持 Display-P3 广色域,HDR400 以上的显示器,在 2024 年已经不稀奇。用以上 4 个标准去框,必定能找到一台适合自己的显示器。
至于其他功能,属于锦上添花。显示器这种产品,一分钱一分货。不存在性价比超高,功能丰富又齐全的捡漏款。任何厂家都不是出来做慈善的,赚钱是第一要务。
之前在推荐 M4 Mac mini 的最佳显示搭档时,我推荐 Studio Display。结果有读者提意见,都什么年代了,Studio Display 定位那么高,还没有高刷。
展开全文
基于当前的社会共识,苹果产品总有高溢价,割韭菜的嫌疑。反正先扣上帽子,多半不会错。
其实不是这样。
Studio Display 是一台 27 寸显示器,支持 5K 分辨率,通过雷电接口接收显示数据。为什么高刷显示器鲜有30 寸以内的高分屏,并不是做不到,而是高刷对应的是高显示带宽。
以5K@120Hz 为例:
* 分辨率:5120×2880
* 刷新率:120Hz
* 色深:24 位(8 位 RGB)
* 带宽计算:
5120 * 2880 *24 * 120 = 42,467,328,000 bits/second = 42.47 Gbps
雷电 4 接口的带宽是 40Gbps,还要预留出控制数据和协议开销,根本达不到 5K@120Hz 的带宽要求。雷电 5 倒是可以,但最新的 M4 Mac 上才具备,离普及还很远。支持 5K@120Hz 的显示协议,HDMI2.1 或者 DisplayPort2.0,两者普及程度也不高。
另外,27 寸屏做高密度像素,用户几乎看不出像素点,体验很好,但成本也高。显示屏其实越大越好做,越大越便宜。没人会凑到电视机前面 30 公分看像素,但用显示器,大概就是这个距离。
这是为什么同样价格你能买到的显示器,比电视小很多的原因。
基于上述原则,以及我个人的使用体验,Studio Display 虽然有诸多缺点,但却是现在搭配 Mac 的 最佳方案。我在小红书上也做了同样的推荐。结果,评论区既要又要的留言很多,要高刷,要高分,要 HDR,要大功率反向充电,要不反光的镜面屏幕,要雷电扩展坞,还要性价比。
我也想要,但这可能吗?有时候,你想要的产品不存在,并不是厂家故意要割谁的韭菜,或者挤牙膏,纯粹是市场不成熟,做出来也卖不出去。
不存在完美的产品,购买决策永远是妥协后的决定。理智在此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排列优先级,而不是对某一个因素穷追猛打。
那些黑点,真的和需求有关系吗?还是在评论区抖机灵的材料?多年来我看到的实际现象,是否定者找否定的理由,肯定者找肯定的理由。大家都是拎着锤子找钉子,已经先入为主做了决定,又想让更多人证明自己是对的。
一条评论是否有价值,要看评论本身是在提供真实的用户体验,还是在秀自己,找优越感。挑毛病,评头论足谁都会,无非通过贬损他人得到浅薄的快感,廉价的快感。
配图:
纯欲写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