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记录鲛人这一概念的古籍,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它的成书时间大概是在战国时期到汉初,作者不详。
《山海经》中对于鲛人的记载翻译成现代的语言是这样的:
“氐人国在建木国以西,那里的美人鱼有着人一样的外表,身体却长得像鱼,没有脚。”
这个物种有着人的面貌和鱼的身体,却没有脚,大概算是古籍记录中鲛人的最早的雏形了。
不过,《山海经》中只是描述了鲛人长相面貌以及身体特征,对于名称以及他们的一些奇幻特异的能力,却并没有提及。
《镜·双城》 剧照
再往后一点,明确地将这一物种冠以“鲛人”称呼,并描述了他们生活区域能及特异能力的古书,则是晋代干宝所著的《搜神记》。书中首次提到:
“南海之外的地方,生长着鲛人这种生物。他们像鱼一样住在水里,并日夜不停地纺线织布。他们眼睛在哭泣的时候,能将眼泪变成名贵的珍珠。”
在这本书的描述中,鲛人的生活习性和特异的能力已经很明确。比如平时像鱼一样生活在水里,以纺线织布为业,他们哭泣的时候,眼泪能变成价值昂贵的珍珠等等。
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中的记录也与《搜神记》类似,大概两位作者所处的历史时期,关于鲛人的传闻也只限于此吧!
《镜·双城》 剧照
而另一本稍晚一点的古籍《述异志》则更加侧重于对鲛人们的纺织能力的描摹与赞赏。书中原文翻译后是这样的:
“蛟人(鲛人)就是泉先,又名泉客。南海出产一种名叫蛟绡纱的布料,是泉先在水下纺织而成的。这种布料又叫作龙纱,价值一百余金。将其做成衣物,能入水不湿。南海有一个地方名叫龙绡宫,是泉先织布的地方,这种布洁白得好像地面上的秋霜一样。”
你看,鲛人所织就的蛟绡纱要价值一百多金,而且入水不湿,白如秋霜,是很不错的制衣原料呢!
另外,在《述异志》中也提到了鲛人的其他三个名称,即蛟人、泉先和泉客。这也从另一角度反映出,《镜·双城》的作者以泉先来命名鲛人所属的海国,还是于史有据的。
《镜·双城》 剧照
到了宋朝,鲛人的形象更趋完善,他们除了拥有上述几部书中所描述的神异能力以外,还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
李昉、李穆、徐铉编撰的《太平御览》中,就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鲛人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悄悄地从水中来到了陆地上,并借住在市集附近一户人家家里。
这里的主人怜其孤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对她照顾有加。鲛人每天都会织布,织成布匹后就拿到市集上去卖,以此来谋生。
后来,鲛人要返回大海,就对着这家人痛哭一场,流出来的眼泪全部都变成了珍珠。鲛人把珍珠装满了一碗,用手捧着将其送给了主人家,以感谢他对她的悉心照顾。
而主人家则因为这些珍珠而发家致富,过上了小康的生活。
《镜·双城》 剧照
其中脑洞最大的要算《太平御览》的姊妹篇,成书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平广记》了!
据书中记载:鲛人是一种人鱼,大一点的有五六尺长。这个身高算了一下应该比普通人略低一些。
人鱼有男性也有女性,身体关键部位的构造也与常人无异。他们皮肉雪白如玉,没有鳞片,头发像马尾一样修长,长得极其美丽。
沿海一带的娶不起老婆的男子和嫁不出去的女子,往往会和人鱼相恋。他们在家中修建池沼,将鲛人养育在其中,过着与普通人一样的夫妻生活。
这种脑洞,也亏他们想得出来!
《镜·双城》 剧照
最后总结一下,《镜·双城》中所提及鲛人这一种族,其实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古籍中早有记载。
在这些古籍中,《山海经》关于鲛人的记录最早,《太平广记》的脑洞最大。
不过,总体来说古籍中构建起的鲛人形象还是比较单薄的,远不及剧中的设定那么充满细节和完善丰满。
《镜·双城》原著作者应该是以历史古籍中的记载为灵感,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深度拓展和重构,才完成目前剧中关于鲛人的设定的。
客观地讲,剧中的鲛人种族的形象和内涵都要远远超出古籍的记载,两者还是颇有些不同的!
参考资料:《山海经》《搜神记》《博物志》《述异志》《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
注:本文系闲人历史故事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和抄袭!请文抄公远离
《镜·双城》 剧照
《西游记》:西天取经途中,为何沙僧从不化斋?原因很简单
风起洛阳:一代女皇生命中的最后十个月,遭大臣背叛,儿子逼宫,郁郁而终
《风起洛阳》的结局中,东川王嘴角上那抹诡谲的微笑意味着什么?
朝堂议事,公主伸手把小皇帝拽下宝座:这个位置不是你坐的
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绍:他被迫认男宠做叔父,深以为耻,结局如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