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页面调色板
】
发布时间:2013-11-05
建设"森林临沧" 加快绿色崛起
--在"森林临沧"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中共临沧市委书记 李小平
(根据录音整理,2013年7月20日)
同志们:
森林是重要的绿色经济体,是山川秀美、生态良好的核心元素。森林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今天我们召开"森林临沧"建设动员大会,主要目就是要充分认识"森林临沧"建设的重要意义,突出森林生态全局构想,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以"构建生态高地,成就大美临沧"为目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森林临沧"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积极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努力构建"森林繁茂、水系发达、空气清爽、人文荟萃、经济循环"的大美之地。下面,我就推进"森林临沧"建设讲四方面意见。
一、我市森林生态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森林生态产业作为推动临沧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市森林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逐步形成,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森林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深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陡坡地生态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农村能源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市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大幅增加,森林生态系统进一步完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断提高,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21%,活立木蓄积量达9106.1万立方米,2011年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达1110.94亿元。临沧成为云南省首个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地级州市、滇西南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并喜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云南最佳生态州市"等荣誉称号。二是特色林生态产业加快发展。始终把森林生态产业作为解决好山区群众民生问题的支撑产业,立足资源优势,以低效林改造为抓手,大力推进森林生态产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既提高了林分质量、改善了生态景观,又有效提高了林地产出率和产品附加值。截至2012年底,全市累计建成林产业基地1540.96万亩,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竹子等林产业区域特色基本形成,集群优势逐步显现,凤庆县被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核桃之乡",沧源县被中国竹产业协会、国家林业局、国际竹藤中心授予"中国特色竹乡"称号。坚持把引进、扶持、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森林生态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举措来抓,森林生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培育森林生态企业283户,其中有国家级龙头森林生态企业1户、省级16户,森林生态企业已成为森林生态产业发展和林农增收致富的"联结点"和"助推器"。2012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81.4亿元,其中林业增加值46.08亿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2194元。林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分别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06%、42.53%,林业已成为临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空前清醒地看到临沧森林建设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森林生态产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虽然我市森林覆盖率达62.21%,但在全省只居第8位(西双版纳州森林覆盖率达78.33%居第1位,迪庆州森林覆盖率达75.00% 居第2位,怒江州森林覆盖率达72.90%居第3位,德宏州森林覆盖率达67.07%居第4位,普洱市森林覆盖率达67.00%居第5位,丽江市森林覆盖率达66.15%居第6位,楚雄州森林覆盖率达62.50%居第7位,保山市森林覆盖率达61.90%居第9位,大理州森林覆盖率达58.20%居第10位,玉溪市森林覆盖率达54.20%居第11位,文山州森林覆盖率达48.70%居第12位,昆明市森林覆盖率达46.06%居第13位,红河州森林覆盖率达44.80%居第14位,曲靖市森林覆盖率达42.00%居第15位,昭通市森林覆盖率达32.60%居第16位),高于全省的52.93%、全国的20.36%,但森林平均蓄积量仅为4.5立方米/亩,低于全省的6.88立方米/亩、全国的5.65立方米/亩;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107.57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9.31%,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3.71亿亩的5.68%(排名全省第9位),占全国45.57亿亩的0.46%,2012年全市林业总产值仅81.4亿元,仅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53亿元的23.06%,占全省林业总产值1587.49亿元的5.12%(排名全省第3位),占全国林业总产值3.7万亿元的0.22%;2012年全市有森林生态企业283户,森林生态企业产值达26.43亿元,有国家级森林生态龙头企业1户、省级森林生态龙头企业16户,占全省321户的4.98%,有林农专业合作社167个、占全省2242个的7.4%。与全省、全国相比,临沧森林产业化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森林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后劲优势、经济优势,森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还很低,发展差距还很大。二是部分区域生态较为脆弱。边建设边破坏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部分公路沿线、江河两岸、城镇面山生态环境脆弱,个别县的城市面山生态感观处于全省129个县的较低层次。三是林权制度改革还有待深化。许多地方虽然完成了林权的确权登记,但林权抵押贷款工作严重滞后,林权活化变现难。四是部分干部群众对森林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部分领导干部对森林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对森林建设重视不够、关注不足、领导不力,还没有把森林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部分林农经营林地的意识不强,观念落后,没有用经营农地的理念来经营林地,林产业发展的专业化水平、组织化程度不高;全民维护生态安全的家园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有待加强,在落实森林建设的责任上还有差距。这些问题与"构筑生态高地,成就大美临沧"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并加以研究解决。
二、森林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森林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人类文明的诞生、演化、进步,总是离不开森林的呵护与支撑。3000年前,我国黄河中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超过50%,创造了繁荣昌盛的中华古文明。但由于对黄河流域的过度开发,流域内的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草场退化、风蚀沙化,黄河文明逐渐衰退了。在今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森林肩负着更加光荣的使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地球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绿色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是民意所在","要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省委书记秦光荣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云南团全体会议上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美丽云南、推进生态文明"。6月26日,省委书记秦光荣同志主持召开的省委常委会议,强调当好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是云南义不容辞的责任。
森林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承担着保护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
一是森林是生态建设和保护的主体,承担着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大职责。地球由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组成,陆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湿地、荒漠、农田、草原和城市6个子系统。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居于主导地位。据科学家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占地球生物量的99%,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又占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9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森林建设领域先后启动实施了16项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充分发挥了森林建设在生态建设与保护中的主体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二是森林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点,承担着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重大职责。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明确要求,要加快构建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主要的目的是维护这些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充分发挥它们的生态功能,为社会和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
三是森林是自然美生态美的核心,承担着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职责。森林是自然资源、生态景观、生物多样的集大成者,拥有着大自然中最美的色调,是山川秀美、生态良好的核心元素。享誉海内外的四川九寨沟、湖南张家界、福建武夷山、新疆哈纳斯等,都是因森林、湿地而美,因森林、湿地而秀。
四是森林是重要的绿色经济体,承担着促进绿色发展的重大职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发展的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重点是形成有利于生态安全、绿色增长的产业结构。其中,森林,既是改善生态的公益事业,又是改善民生的基础产业;既是增加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支撑,又是规模最大的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体。实践证明,依托森林生态产业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增长,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临沧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发展多种林木及林下产品的优势;森林生态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林地资源丰富,全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107.57万亩,目前已累计建成林产业基地1540.96万亩;区位优势明显,有孟定、南伞、永和三个国家级开放口岸,是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前沿窗口,为加快"森林临沧"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设"森林临沧",既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要,更是临沧顺应时代潮流、彰显发展特色、成就"大美临沧"、同步建成小康的必然选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建设"森林临沧"的重大意义,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在"森林云南"、"美丽云南"建设中建功立业、勇于担当,突出临沧特色,亮出临沧名片,唱响临沧声音。
三、建设"森林临沧"的主要任务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成"大美临沧"的根本基础。实现临沧的永续发展,希望在山,出路在山,我们必须顺应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森林生态产业,提升森林的生态、经济、固碳、保健、美化功能,努力把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高全市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把临沧真正建设成为"森林繁茂、水系发达、空气清爽、人文荟萃、经济循环"的大美之地。
(一)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打造环境之美。我们必须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临沧资源优势,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管好现有林,扩大新造林,抓好退耕还林,优化森林结构,增加森林资源,提升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构建滇西生态安全屏障。确保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森林蓄积量达1.2亿立方米,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达1300亿元。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森林蓄积量达1.7亿立方米,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达1500亿元。
一要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确保森林资源安全。要以森林防火体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和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建设为重点,建立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森林资源保护制度,实行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高位推动、全民参与、合力护林的格局,确保森林资源安全。要以乡镇为重点,大力推进群众性林业"三防"联防协会建设,解决林权到户后护林难、防火难、病虫害防治难等问题。要创新护林员选聘工作机制,促进森林管护更加到位。加快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强化依法治林。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严格执行重点公益林保护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学管理,建立健全以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保护小区为重点的生态保护体系,保护好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资源,实行对古树、名树特别是野生古茶树的挂牌保护制度。要做到大树不出临沧,古树就地保护,上百年的古树不准移植,上千年的古树要严格实行挂牌保护制度,责任明确到人,特别是古茶树要坚决保护好。
二要坚持以绿色为标准,统筹推进森林生态建设项目。要以城镇面山、交通沿线、江河两岸、水库周边和水源涵养区等特殊生态脆弱区为重点,巩固提升退耕还林建设成果,加快推进陡坡地生态治理。要加强澜沧江、南汀河流域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开展永德县、耿马自治县、沧源自治县、镇康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要深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推广农村沼气和节柴改灶,开发太阳能、风能和秸秆气化等新能源,提高农村新能源利用率,降低森林资源的低价值消耗。
(二)构建发达的森林产业体系,打造产业之美。森林生态产业是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为一身的大产业,是最大的绿色经济体。其功能之好、产品之多、增速之快,是任何一个产业无法比拟的,具有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带动能力强的优势。我们必须立足临沧的特色资源和生态优势,按照"资源利用集约化、能源开发清洁化、工业发展园区化、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城乡环境宜居化"的要求,以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为突破口,以绿色科技、生态科技为核心,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来谋划森林生态产业发展,将文化旅游业的概念渗透到森林生态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要坚持走"三产联动,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着力构建以木竹板浆纸、木本油料、茶叶、咖啡、林化工、苗木、林下经济七大产业为重点,以环境友好型林产工业为主要支撑,以休闲养生和文化旅游业为战略支柱的绿色森林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森林生态产业。
一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基地。依托绿色农业示范县和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速生丰产林、竹子、珍贵用材林,核桃、坚果、油茶,茶叶、咖啡、橡胶等基地建设,加大低产低效林改造工作力度,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和林地产出率。要坚持科学规划,严把规划质量关;要加大单位投入,有效整合造林、科技、保护等森林生态产业项目,整合扶贫、农业、水利、科技、环保等相关项目资金投入到森林建设中。针对临沧森林单位面积产出不高的实际,要大力发展以海南黄花梨、澳洲金皮楠、高产脂松等优质高效珍贵树种,调整优化林种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单位面积森林蓄积,实现森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要创新管理模式,严格苗木选种,规范造林流程,强化科技应用,提高造林质量,促进森林生态产业优质高效发展;要充分挖掘林下资源空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特别是要利用好800多万亩核桃基地林间资源,大力发展竹笋、魔芋、香椿等森林蔬菜种植,大力发展石斛、重楼、西洋参等林药种植,积极培育大红菌、木耳等林菌种植,加快推进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林下养殖,拓展森林生态产业发展空间,提高林下资源综合利用率;要以森林生态精品庄园建设为目标,依托森林生态龙头企业和林农专业合作社,突出沿江、沿路重点区域,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主导产业,打造一批以珍贵用材林、林下产业和苗木产业为重点的森林生态精品示范园;要加快推进集林下经济发展、景观苗木培育、珍稀植物展示和森林生态产业科技示范功能为一体的临沧市花果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推进森林生态产业高效发展。
二要加快发展绿色林产工业。坚持绿色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推广低碳技术,深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木竹板浆纸、木本油料、茶叶、咖啡、林化工等林产工业,在巩固好茶叶"国际雨林联盟"认证等品牌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市内企业加大林产品质量认证和绿色工业体系认证,注册绿色商标,打造绿色品牌,提高商品知名度,努力将临沧的核桃、坚果、茶叶、咖啡等一批林产品打造成云南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产品。要加快发展木竹、核桃精深加工业,重视振兴茶产业,积极发展坚果、咖啡等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开发松脂、紫胶、橡胶和竹纤维加工业,大力发展以石斛、龙胆草、重楼等为主的生物药业,着力在引进龙头企业,推进森林生态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产品研发,打造知名品牌,拓展产品市场等方面下功夫,构建绿色低碳临沧林产工业体系,加快推进林产工业发展的绿色转型。要狠抓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飞地经济,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把临沧打造成云南重要的林产品加工基地。
三要加快发展森林生态文化旅游业。有效整合旅游资源要素,强化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森林公园、休闲养生度假基地、旅游小镇,开发一批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探险体验项目,重视开发林区热水资源,推出一批民族文化、茶文化、边地文化、休闲养生精品文化旅游产品,提升完善一批以沧源"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为代表的旅游节庆活动,唱亮叫响"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中国红茶之都",以及凤庆县"中国核桃之乡"和沧源县"中国特色竹乡"等绿色品牌,做强做大临沧森林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把临沧打造成体验边地风情、成就创业奇迹、领略美丽文化、迸发快乐激情的天堂,全国重要的边地旅游和森林旅游目的地。
(三)构建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打造人文之美。要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建立生态文明道德规范。要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活动,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普及森林文化知识,营造全社会爱林、护林、亲林、懂林的良好氛围。要大力发展森林文化、茶文化、佤文化、竹文化、生态旅游文化,推进人文森林生态产业建设,打造"世界佤乡•天下茶仓"的临沧品牌,使广大市民更好地亲近自然、享受绿色,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要以校园、机关和企业等区域为重点,采取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违建绿、补植增绿和主体挂绿等措施,加快推进森林社区创建。要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加快推进集生态文明教育、森林文化科普、森林观光旅游等作用为一体的县级森林公园建设。
(四)构建合理的森林城镇体系,打造城镇之美。要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以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称号为动力,按照"以人为本、规划优先,地域特色、国际表达,历史文化、未来延伸,特色建筑、经典实用,优越生态、共建共享"的原则,坚持城市、园林、山水三者融合,市区、近郊、远郊三位一体,乔树、灌木、花草三头并举,人类、植物、动物三生和谐,努力塑造城市的生态品牌形象,把临沧打造成为集创富求新、养生度假、旅游休闲、风情体验为一体的"微笑之城、创业之城、森林之城、洁净之城"。要以城市建成区、规划区、面山,乡镇建成区、规划区和入城交通干线、县乡公路沿线为重点,全面推进城乡绿化工程,有效增加城乡森林植被,构建"城市森林化、道路林荫化、乡镇全绿化、村庄林果化"的城乡良好生态格局。要切实提高甘蔗种植区绿化覆盖,增强区域水土保持能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一方面,要实行退蔗还林,高质量推进速生丰产树种和珍贵用材树种套种。截止2012年,全市共种植甘蔗157.8万亩,其中海拔在1400米以上达30万亩、坡度在25度以上达45万亩。这些甘蔗种植区生态脆弱,水路难配套,单产难提高,属低产低效区,要坚决退蔗还林。在"十二五"期间,力争退蔗还林达50万亩以上。另一方面,要着力加强蔗园蔗路绿化美化,保护蔗区生态,改善蔗区环境。要认真落实"森林临沧"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全方位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建设,打造特色宜居城乡环境。
四、办好办实"森林临沧"建设这件大事
建设"森林临沧"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各级各部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牵动改革发展全局。要把"森林临沧"建设办好办实,需要我们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开拓创新,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找出路,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森林临沧"建设的重大意义,把建设"森林临沧"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市级成立以我为组长、市长为常务副组长、市委专职副书记和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森林临沧"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工作机构,高位推动,强势推进"森林临沧"建设。
(二)严格绩效考核。建立科学、务实的"森林临沧"建设考核体系,把森林城市建设、森林乡镇建设、森林村庄建设、森林社区建设、县级森林公园建设、森林资源安全等"森林临沧"建设业绩纳入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绩效考核范围。对在"森林临沧"建设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对失职渎职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行政问责,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三)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森林临沧"建设的财政投入,从2013年开始,市级财政每年安排资金不少于2000万元,各县(区)财政每年安排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专项用于"森林临沧"建设。要有效整合森林生态产业各类项目和相关项目资金,加大森林生态产业项目建设的单位投入,使资金效益得到最大化发挥。要扩大森林生态产业贴息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的覆盖范围,鼓励和支持社会投资主体参与森林生态产业建设,推动森林生态产业发展由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型向多渠道投资混合型转变,推进森林生态产业发展投入多元化。要把森林火灾保险、森林病虫害保险、野生动物肇事保险统一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行财政保费补贴,建立健全统一的基本森林保险制度,提高森林生态产业发展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重视示范带动。要围绕"森林临沧"建设的各项内容,努力建设、选好树强一批示范典型,及时将好的做法加以总结提炼,在面上宣传推广,充分发挥示范点以点带面、带动全局的作用。确定临翔区为全市"森林临沧"建设的示范区,每个县(区)要确定一个乡(镇)作为示范乡(镇)、每个乡(镇)要确定一个村作为示范点进行建设,每个村也要确定10户示范户、建设一片示范林。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确保"森林临沧"建设扎实高效推进。
(五)加强能力建设。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在全市广泛开展市情、民情、林情大调研活动,掌握实情,科学决策,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举全市之力大干"森林临沧"建设。要结合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转变队伍作风上下功夫,提高林业干部"森林临沧"建设的能力;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森林临沧"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林业管理和服务机构,理顺保护区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完善乡(镇)林业管理体制,强化基层管理和职责。要加大林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森林公安、资源林政、林政稽查和造林绿化队伍建设。
(六)营造良好氛围。要大力加强"森林临沧"建设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民生态安全的家园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利用各种社会组织,充分发动企业、社会力量、农民群众出资投劳,融入"森林临沧"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森林临沧"建设的良好格局。要通过建立绿色基金会,对在义务植树、荒山绿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报道"森林临沧"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建设中的好典型、好经验,积极调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森林临沧"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同志们,"森林临沧"建设关乎临沧人民的福祉,关乎临沧发展的未来。中央提出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对临沧而言,既是一个机遇,更是一种责任。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必须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推进"森林临沧"建设,不断提高全市生态文明水平,为早日把临沧建设成为融自然之美、生态之美、产业之美、人文之美、幸福之美为一体的大美之地而努力奋斗!